行程的開始
在過去兩年來詩巫永安亭大伯公廟理事們似乎走訪了全砂的福德祠,除將大伯公節的訊息傳達給所有的信眾外,理事們更肩負尋找福德正神大伯公之所以由來的資料,我門的足跡不但在砂州,我們也在去年兩度訪問了西馬半島的馬六甲,檳城,怡保等地的大伯公廟,並與當的地的理事們作了交流,廟宇之間透過彼此往來皆建立起友誼,就說了鄰國印度尼西亞有超過兩千間的大伯公廟,而同屬婆羅州島的印屬西加里曼丹在主要華人聚集地如坤甸,三口洋,三發一帶也有近兩百間的大伯公廟存在.華人信仰大伯公在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是相當的普遍,西加里曼丹最大的城市坤甸與山口洋是這次永安亭走向國際的第一次,除來自永安亭理事們也有來自台灣的多位學者參與我們的西加之行,他們是國立清華大學教授兼院長張維安博士,元智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劉阿榮博士,永安亭的好朋友,來自台灣在詩巫要住上一年作有關學問研究的人類學系博士研究生徐雨村,在這旱季,在煙霾到處瀰漫,天氣炎熱的八月天開始了我們的西加里曼丹之行.
兩千里路塵與土將載著我們展開5天行程的印尼SJS快車就停放在古晉快車總站,在徐雨村引見下我們見到了溫文爾雅的張維安博士,學識淵博的劉阿榮博士,熟悉的老朋友與遠方的來客喜相逢,在這次西加福德祠神廟參訪團團長張如雲一聲令下,一行20人帶著喜悅的心情浩浩蕩蕩出發了,我們乘座的是豪華快車,若大的空間之安置20張座位,車廂是嫌舊了點, 但座位寬敞舒適,無損大家的雅興,談笑聲中渡過幾許平原與高山,首站是馬印邊界,砂拉越移民廳人員是自家人,用微笑歡送我們出國,印尼那邊人員雖說態度不比咱家友善,但在感覺上,比我在18年前也是同一地點入境印國時好了許多,倒是雨村是持台灣護照需辦落地簽証,稍微費了時,20個永安亭西加之旅的成員順利進入印尼國土,由於印尼剛過了國慶,那上紅下白耀眼醒目的國旗依然在土地上飄揚,像是在迎接我們,這是砂境通往西加主要幹道,路面是印國標準不是很寬暢,時已近中午在某個路旁小販攤草草吃了點心當午餐,再繼續行程,下午迎來我們的是印度尼西亞熱情的陽光,坤甸在望了,滿街巷都是電單車與人潮,這個西加最大城市,在未來幾天還待我等去體會發掘吧.晚餐在酒店附近小店吃了道地的潮州菜,餐後,陪台灣學者品嘗南洋果王— 榴槤,經500公里路程的折騰,大家累了都提早休息去了.
三口洋最古老的大伯公廟
印尼時間慢我國一小時,已是如日上三竿了手錶上還不到七點,這是時差,今天按原定行程我們將前往坤甸200公里外的三口洋進行我們這次西行的目的,參訪當地的福德祠,華人由中國南來到在印已有近400年了,在這漫長的歲月裡,在生活習慣雖與當地印尼人融化,但對自身文化及信仰各方面仍然具有濃厚的華人特徵,如保留了華人的神廟,飲食文化,自身的語言與方言,車行在往三口洋的道路上,沿途還是充滿濃厚的鄉野風情,唯一的特點是到處都有村民從事養燕事業,抵達三口洋,當地福德祠理事們早已在餐廳列隊歡迎我們的到訪.
來自三口洋附近四間福德祠的代表與我們初相見,意外的是主持人卻不是神廟的代表,而是從事教育工作者黃先生,表示非常興奮我們的到訪,也向我等講述有關三口洋的概況,斯地華人以客家人為主,南來已三百多年了,而華人先驅者羅芳伯就曾在附近的東萬律建立起蘭芳國達一百多年,本廟主席甲必丹孫春富表示西加與砂拉越同在一個島上,我們都有共同的文化與信仰,但就是彼此都沒有聯係,這回的到訪應該是我們今後互相未往來的一個開始,來自台灣的張維安教授是客家人,表示希望能有機會在這客家人大本營,就有關客家文化在西加更深入的研究與探討,劉阿榮教授稱他離開台灣的前一天,在台北街頭巧遇一位來之三口洋的少女,她是到台灣探望遠嫁到該地的姐姐,印尼也有許多華人到台灣升學,看來這是有其淵源,本廟秘書張如雲向代表們傳達全砂大伯公節的訊息,並要請大家明年農曆三月二十九福德正神誕辰也就是大伯公節相約在詩巫.
理事們設豐盛的午宴招待我們,下午任天如何的炎熱,我們按原定計劃到三口洋最古老的中央大伯公廟參拜福德正神,這座近三百年的中央大伯公廟所在地點正是三口洋市中心,抵達後他們還出動獅隊在廟前迎接我們,離別後,熱情的理事們送來了大量的水果給我們,接下來我們還到了福律水口大伯公廟,這也是有數百年歷史的古廟.
與西加里曼丹依斯蘭學院學生交流徐雨村前些時在新加坡結識了來自印尼坤甸的一位學者,在他牽引下我們來到了坤甸依斯蘭大學與學生們做了有關宗教及信仰問題上交流,除了主席及英文秘書蔡宗榮律師外,對於無緣進入高等學府門檻的我們,是那麼的期待與好奇,秘書張如雲應邀對該院學生表示,生活及傳統習俗上我們有許多差異,但我們也有更多相同的地方,是否能在這裡找到一個平衡點,就是我們所說的異中求同,張如雲也要請他們到詩巫訪問,
院長DR.HAITAMI.SALIM.M.AG,告訴我們他是潮州人,中文名是林梧桐,與我國已故賭王同名同姓.
訪問坤甸孔教總會孔教總會並不是宗教組織,它是坤甸華人社會的最高機構,類似我國的華團,超越政治,以社會及慈善事業為創會宗旨,坤甸孔教總會會長李其麟向我等講述了令人心酸的往事時光倒流到1967年親共的蘇卡諾政權倒臺,反共的蘇哈多以華人都是共產黨為藉口實行排華政策,一夜之間封閉了所有華校,華文報,禁止華文,華語的使用,凍結華社的社團組織,一些地方軍人更殺戮無辜,在坤甸華人也不能免幸,大難臨頭許多社團“領袖”都各自飛了,孔教總會就在這個時候負起照顧華社的重任,如災難過後的慈善及善後的重建工作,在那非常時期,試想有多少人願意這麼付出呢?那畢竟是陳年往事,今天的孔教總會依然以服務社會的慈善事業為本,如數年前的亞濟大海海嘯,孔教總會就發動坤甸華社,注入了大量的人力與財力,同時也在亞濟災區資助重建學校.
坤甸孔教總會是安排七座廟宇供我們參觀,但時間有限只能到訪兩間較有代表性的三神宮福德祠與處在坤甸市中心近四百年歷史的媽祖宮,坤甸孔教總會屬下有六間廟宇是:三神宮,雙忠命廟,郭勝王廟,感天大帝大伯公廟,孔子廟,媽祖宮
赤道中心聰明的人類將太陽在地球直射點定了一個分為南北半球的界限,稱為赤道線,這赤道線正好經過坤甸市,坤甸市政府在那裡建了一個標誌,就成了坤甸市的地標,遊人來到此地,都會拍照留念及購買紀念品,團員們也不能免俗,花了一萬印尼盾買了一張到此一遊的證書(一萬盾=馬幣3.50)
海上神廟的傳奇
離坤甸車程半小時的KAKAP小鎮,是非常典型及傳統的小漁村,而這裡卻是潮州人的聚集地,而華人到此也有數百年了,KAKAP最大的看點還是建立在海中央的玄武真壇,這應該是世上難得一見的廟宇吧,安排好了的小漁船帶著我們出海了,原來在從前也並沒有如此具規模的廟宇在這裡,村民們主要是漁民只是在海中淺灘處尋一地點建立簡陋茅屋起供奉玄武真君,供漁民們休息及祈求平安之所.玄武真壇主席陳志宏主席也不知道該廟建於何時,我們現在所處卻似是大海上的一小孤島,在這四面環海的海上神廟迎面而來是習習海風,的確使人留連忘返,團員們都不捨離去,在KAKAP這麼一個典型馬來漁村還有一座雄偉壯觀的廟宇存在,而且也經歷了兩百多年的風雨歲月,那就是潮州人信奉的玄天上帝廟.
西加之旅的一點感想
由1967到1998年這三十一年間印尼是不容許有華文存在的,華人沒有了華文名,華人沒有了華校,華人沒有了華人的傳統文化與節日包括農曆新年,那還是華人嗎?是的印尼華人還是那古老巨龍的傳人,在那不堪回首的三十一年,他們聘請教師在家裡教華文,透過管道引進華文書刊與雜記,透過衛星節目看港,台及中國大陸的電視節目,只有華人的神廟在那個時代不被禁止,也只有廟宇才能看到華文字,逢年過節就只能在廟裡上香,所以神廟在印尼華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無比崇高的,這也是促成印尼華人一種無形的凝集力, 一個族群當他們認為自身文化失去太多了,對現有的倍感珍惜,走了一趟西加,感觸深刻,令人欽佩的是華人在西加,在印尼全國各地那種適應環境的頑強生命力是那麼的強盛,那種對自身文化的維護與認同,能在那麼險惡的環境下,代代薪火相傳至今,實不容易,明天我們就要回去了,台灣的友人是由坤甸飛印尼首都耶加達轉機飛台北,西加福德祠神廟參訪團的行程也劃上句點,前面說了福德祠在西加里曼丹有近兩百間,而印尼全國有兩千多間,看來詩巫永安亭理事們的工作還只是開始.